《写给无神论者》是英国哲学家阿兰-德波顿的作品。这本书想要讨论的是:宗教能否为现代人心灵问题的解决提供启示。

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宗教在人们生活中的退潮。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发展和普及,诸如宇宙大爆炸起源假说、生物进化等观点越来越多地被普通人接受并习以为常。这些观念与宗教当中超自然的部分:关于宇宙形成的解释、违反物理准则的神迹等等相互冲突。而正是在这样的冲突之下,越来越多人选择放弃宗教信仰。

宗教中超自然的部分固然很难让人们接受,但它们是否应该成为人们了解宗教、吸取智慧的阻碍?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作者提到,尽管科学得到了极大发展,但宗教想要解决的两大核心问题仍然存在:我们该以怎样的准则与他人和谐相处,以及如何面对人生的种种痛苦。作者在本书中想要论证的正是:如果抛开对超自然部分的成见,宗教仍然可以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灵感。

在作者看来,至少在以下方面,宗教仍然十分具有启发性:如何培育对群体的归属感,如何让人们更加和善。如何抵消目前广告对商业价值的过分,如何选择并利用世俗的圣贤,如何反思大学的战略并改进文化教育方法,如何重新设计旅馆和休闲场所,如何更好地承认我们内心孩子般的需求,如何放弃某些会起反作用的乐观主义,如何通过壮丽和超然的体验来获得博大的视角,如何改组现有的博物馆,如何利用建筑来寄托价值观,以及如何凝聚各人分散的工作,在体制的领导下把大家护理心灵的努力整合起来。

这本书中第一个有趣的讨论是关于现代社会人与人的疏离,也即书中所说的群体归属感的失落。

简单说来,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若干问题:人与人之间基于人情的直接依赖越来越多的被基于货币的间接依赖替代,人们不再需要强烈地依赖群体;物质财富前所未有地被强调;社会流动速度的加快加速了熟人社会的解体。于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疏离感称为现代人的主要问题。

在作者看来,宗教深深理解这种隔膜,并通过多种方式努力消除这种隔膜。首先是提供一个特定的场所和情景以创造紧密感,比如进行礼拜和弥撒的教堂,比如定期进行的会餐。然后,宗教会提供一个平等沟通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之内,人与人的外在差别被缩小和淡化了。比如举行弥撒的时候,基督教使人们相信,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你的财富或者地位如何,你和他人在上帝眼中都是一样的。这种平等的气氛又因为聚会的场所、仪式等得到大大加强。因为有了这种观念的设定,人们便可以暂时抛弃偏见,抛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开始与他人进行沟通,从而感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并最终开始关心人类层面的问题。

如何将这样的技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呢?作者认为,我们可以借用弥撒和会餐的形式,创造一种新的餐厅模式,为陌生人之间的沟通创造桥梁。

本书讨论的第二个有趣的问题是自由主义和家长主义的辩论。

所谓自由主义是说,我们应当在不受责骂的状态下如己所愿地自由生活,既不必恐惧他人的道德评判,也不用屈从于某些权威一时兴起的意念。家长主义则认为我们的生活需要加之指导甚至干涉。

自由主义者主要有两个出发点:第一点是他们认为法律监管的行为和个人的道德约束行为之间应该划出明确的界限,任何个人的道德层面的行为都不应该被监管,以防止权力的滥用。第二点是自由主义者承认伦理道德问题的复杂性,他们并不相信世界上存在唯一的道德标准,所以宁愿对道德问题保持中立。

自由主义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但作者提醒我们需要认识到由此付出的代价:我们真的有足够的智慧来充分利用自己所获得的自由吗?自由同时意味着诱惑,我们享受自由却并不一定能够抵制诱惑,当人们陷入自由和诱惑的矛盾的时候,有意义的劝诫和教导是不是有益地呢?

基督教认为,在道德上我们归根结底都是幼稚的、不完全的、有待完善的、容易受到诱惑的甚至是作恶多端的。基督教认为,有益的帮助和指导对于人们是必须的。

对比是认识事物最好的方式之一。宗教曾如何影响过人类生活?了解这一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研究宗教缺位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这本书通过对比的方式赋予了我们全新的视角,即将宗教的超自然部分 –也许是最为人们所排斥的部分– 剥离开来,从而使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和看待宗教,而在这种新的视角之下,我们得以从其源远流长的只会当中汲取灵感。

当然,本书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抛弃宗教的约束力量,而只取其中劝人向善的部分在实践中是否真的可行?再比如,本书所想要讨论的是普适性的宗教,但作者的讨论基础明显主要局限于基督教,这种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书想要阐释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