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试图回答下列问题:

  • 什么是自我概念?
  • 自我概念由哪些因素决定?

你如何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

如果你感到这个问题的哲学意味过重,不妨回想一下你是如何向一个陌生人介绍自己的,这时你的脑中一定有了不少答案。你可能会提供很多描述性质的答案,但我猜它们大部分都可以归于下面四种之一:

  • 生物特征,例如:我黄皮肤,黑头发
  • 社会角色,例如:我是在某互联网公司工作的程序员
  • 个性特征,例如:我好奇心强,性格偏外向,待人友善
  • 存在特征,例如:我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

你的这些回答的集合就构成了你关于自我概念的描述。也就是说,自我概念就是你关于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的集合,用更正式的语言描述,就是个体关于自己是谁或者其特征是什么的信念的集合。

问题在于:我们的自我概念从何而来呢?

社会角色

我们或多或少都扮演着某些社会角色,这也是我们定义自我最常用的方法。一个社会角色包含权利、义务、期待以及常态行为等等。不论是某学校的学生还是某公司的程序员,在我们的自我概念当中,社会角色永远是最重要的组成。我们会面对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并倾向于按照社会规范的期望去行动。莎士比亚的说法更能生动地诠释社会角色的概念

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一个人的一生中可能扮演者好几个角色。

All the world i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They have their exits and their entrances. And one man in his time plays many parts.

社会比较

我们对于自己才能,智力,道德品质的判断比得基于某个坐标才得以进行,这个坐标多数时候是他人。我们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确定自己在某个特征上所处的水平。我们感到智力高,是因为我们认为周围人的智力不如我们,我们认为自己能力强是因为和能力较差的人发生比较。我们的社会生活大部分都是围绕社会比较而进行的,这样的比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多数时候,我们能够成功得将这些从社会比较中得来的优越感或者嫉妒心隐藏起来,但是总可以从行为当中找到蛛丝马迹。比如,对于比我们差的人,我们有时候会不经意中流露出对他们意见的轻视。

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我们从属于何种团体是我们自我概念的重要来源。在事物的认知上,人类倾向于将事物分类并标签化从而简化和加快认知过程。对于人的认知同样如此:我们将人进行社会群体归类,然后应用已经习得的关于这个群体的预设来了解他们。比如,如果一个人从事软件开发,那么我们倾向于认为他沉醉技术,不善交往,如果一个人从事保险销售,那么我们倾向于认为他能说会道,并会提醒自己小心他的诱导。

我们可以把群体想象成一个圈,社会认同便是将符合某些特征的人归入圈子之中。圈子,也就是社会群体,自然将人群分为圈内的我们和圈外的他们。我们倾向于提高自己所从属的社会群体的地位,同时贬低所不从属的社会群体的地位来获得自我形象上的提升。比如在知名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工程师会倾向于认为自己公司的工程师水平比非著名公司的工程师水平更高。我们还倾向于夸大圈子之中成员的相似性,以及不同圈子之间的差异性。

一般来说,建立社会认同的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 社会归类:对他人进行社会群体的归类
  • 社会认同:将自己归类到某个社会群体,并产生认同
  • 社会比较:将自己所属的群体和其他群体进行比较

社会认同理论对于我们的启示之一在于,一旦我们将自己归入某个群体之后就很容易产生一种虚幻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会妨碍我们看清自己和他人。

其他决定我们自我概念的因素还包括:

  • 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自我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失败的经验和成功的经验都会影响我们的自我概念。当然我们在阐释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时会表现出维护和提升自我形象的偏见:自我服务偏见,在后面的文章中我会进行介绍。

  • 他人对我们的评价

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对于他人如何评价我们的感知决定的。如果我们认为他人肯定和认同自己,会差生积极的自我意象,相反则会产生较差的自我意象。当然,多数时候,我们想象当中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都是高于实际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并不那么敢于听到他人对自己真实评价的原因。

  • 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的文化传统

究竟我们所处的社会是崇尚个人主义还是崇尚集体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自我概念。个人主义文化,比如美国文化会更向前自我的概念。集体主义文化中,自我的概念则被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