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乘数效应(Money Multiplier)是经济学里的一个关键概念,但是经济学教材对这一概念描述往往抽象不容易理解。简单地说,货币乘数就是货币数量通过银行系统的储蓄、贷款等业务不断增多,最终经济体系中货币总量远大于初始供给的过程。为了理解这个过程,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模型开始。

我们假设一个经济体里只有一家银行和五个人:小赵,小钱,小孙,小李,小王。小王手里有一万块,其他人都没有钱:这个经济中的货币总量是一万。小王把钱存进银行,于是他的账户上有了一万,经济体中的货币总量不变。

客户存款
小王¥10,000
总计¥10,000

小赵想要找银行借钱,银行决定借给他一万块,并在自家银行给小赵开了一个账户。注意,这个时候银行并不需要真的准备一万块给小赵的账户,只需要在账户上现实对应的数量就行。只要小赵不取用这些钱,银行就不需要为此准备任何资金。于是理论上,银行可以把原来的一万块借给下一个客户。

到这个时候,小王和小赵各有一个账户,上面分别是一万块,经济中的货币总量变成了两万。虽然从名义上小赵的个人资产总额仍然是0,但贷款的部分只需要未来定期偿还即可,在此时此刻,小赵可支配的资金是1万。

资产负债
现金¥10,000贷款-¥10,000
总计¥0

小钱、小孙和小李受到启发,决定依样画葫芦,分别找银行借了一万块,并且仍然把借来的钱存在这家银行,于是经济体中有五个账户,每个账户的余额都是一万块,这时经济中货币总量就变成了五万块。因为这些存款和贷款操作,理论上经济体中可供支取的货币总量从最开始的一万块变成了现在的五万块,这就是货币乘数效应的最简单的例子。

客户存款
小王¥10,000
小赵¥10,000
小钱¥10,000
小孙¥10,000
小李¥10,000
总计¥50,000

理解这个模型的关键是理解银行的运作模式。本质上银行是盈利性的企业,他们从储户手中吸收存款并支付一定的存款利息,将这些钱借给需要资金的接待人并收取一定的贷款利息,然后通过存款和贷款的例子赚钱。所以只要有盈利的机会,银行就会有继续增加信贷的冲动。在前面例子的经济体中,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如下。

资产负债
储蓄¥10,000存款¥10,000
贷款¥40,000资本¥40,000
总计¥50,000总计¥50,000

现实世界当然不止一家银行,而这个模型依赖一个重要假设:储户将贷款的钱重新存入到银行账户因此银行可以继续用这些钱进行信贷。这种情况下模型仍然有效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讨论的是经济体系中的总体货币量,即使贷款被转入其他银行,仍然在整个经济体中循环,仍然可以帮助其他银行增加信贷储蓄。而即使钱被取出来了,他们大概率最终也会经过银行:出售商品或服务的所得会部分变成储蓄,投资的资金最终也会被用于生产和消费,这一切都离不开银行。

也许你已经看出来了,这种信贷模式非常脆弱,它依赖一个重要假设:所有客户都把贷款得到的钱再次存进银行并且暂时不准备取出来。假设经济体中所有的客户都遵循这种模式,理论上银行可以用这些钱无限贷款,经济体中的货币可以无限增多。但假设小李和小孙分别决定把一万元的贷款从银行取出来,这个体系就会崩塌,因为银行只有一万块的储蓄款,于是银行就有了承兑和支付的压力。

随着银行信贷的增加,承兑失败的风险就会增加,为了应对这种风险,许多国家有法定有发行准备金率(Required Reserve)制度。准备金制度要求银行将存款的一部分存入央行账户,只有达到法定准备金以外的部分才能用于信贷,以控制银行过度信贷的风险。

假设法定准备金率是20%,即使其他理想条件保持不变,银行最多将这一万元进行五次放贷,货币最多从一万放大到五万,银行此时的资产负债表如下。这种情况下由于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已经是0,银行无法继续进行信贷。

现实中银行有许多办法应对短期承兑压力,比如可以向其他银行以隔夜拆解利率(Overnight Inter Bank Borrow Rate)借钱,也可以以贴现率(Discount Window Rate)向中央银行借钱。这些我会在银行系统的专门文章中介绍。

资产负债
法定准备金¥10,000存款¥10,000
超额准备金0
贷款¥50,000资本¥50,000
总计¥60,000总计¥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