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 Dalio 的第一条原则是:我们要靠自己分辨是非(You need to think for yourself about what is true)。我们对金融市场(Financial Market)有很多错误的认识,这固然部分因为我们知识有限,但更多是因为理解偏差。我们有很多金融知识来自道听途说和个人经验。道听途说的知识大都靠不住,个人经验因为样本有限、认知偏差更容易失真。为了更好地理解金融市场,第一步是找出这些错误观念,认真检视并加以纠正。

鼓励年轻人进入金融市场的文章一般会这样介绍股市的长期走向:股票市场在短期内虽然会出现大范围波动,但是在30年范围来看都是上涨的,只要持有的时间足够长,随着复利的作用,最终我们可以获得惊人的回报。为了说明长期增长的巨大力量,这些材料一般会绘出股市长期走向图:如果你在1790年的美国股市投入$1,那么在2000年,这些股票将会价值$23MM。或者,如果在1900年在道琼斯指数投入$1000,那么在1999年他们将会价值$19.8MM。

强调长期增长本意是鼓励投资者保持耐心、目光长远,但长期增长曲线很有迷惑性。首先是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这些用来说明长期回报的股市无一例外都是表现最优秀的市场。但不论是在1790年还是在1900年,美国股市都不算是投资者的最佳选择,没有投资者的眼光长远到足以看到美股未来一两个世纪的表现。那些当时看起来更有潜力的股市最后却都回报平平。

其次是把过去的的回报作为未来的回报。我们在很多事情上会用过去类推将来,在面对金融市场的时候尤其如此:一只股票过去表现良好,我们就会很容易认为它未来也会表现良好。不光因为我们有推广过去的倾向,更因为我们主观希望自己的投资眼光是准确的。但过去的高回报不未来的高回报,了解金融市场的历史并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理解各种资产可能存在的风险以采取应对措施。

第三,超长期的回报曲线容易让我们忽略短期风险。一旦时间范围被拉长到50年以上,股市崩盘就变成了短期内的小幅波动。但实际情况是,在历史上最大的几次波动中,投资者可能会损失高达80%的资产。比如1929年的经济危机中,道琼斯指数曾经跌去了峰值时期的89.2%,这次熊市持续了714天。在2000互联网泡沫中,纳斯达克指数最高跌去了77.8%,并持续了超过600天。而最近的2007年股市泡沫中,S&P500指数下跌了50.9%,这次熊市持续了长达1.3年。

在这样前所未见的跌幅面前,有多少投资者可以稳住阵脚不从股市撤资?面对长期增长曲线,我们尤其容易高估自己的理性和冷静。我们认为已经洞悉了资本市场的秘密:熊市是短暂的,只要坚持持有最终都会涨回来。但面对真金白银的损失,保持冷静这件事就变得无比困难了。

这些风险在我们投资生涯的中后期尤其被放大。一方面是我们积累了更多的投资资金,同样的涨跌幅度反映在绝对数值比早期显著得多,面对10%的跌幅,10K和1MM的投资资金产生的经济损失和心理压力完全不同。另一方面,我们此时的抗风险能力也下降了,因为没有足够多时间等待损失被修复,30岁和60岁面对股市暴跌的心态不可能一样。只要设想一下自己几年之后即将退休,而退休基金一夜之间跌去50%,我们就会明白这些风险的实际分量。

第四,超长期的增长曲线都忽略了入场时机的重要性。假如你在1929年,1999年,或者2007年进入美国股市,等待你的事长达两三年的熊市,你会继续保持乐观吗?另一方面,股市并不是匀速增长的,年化收益率却容易让我们误以为如此。即使是在超长周期之内,也有高增长和低增长的时期。错过高增长时期,你可能需要很多年才能获得理想的收益率。而我们都忽略了,入场时机是完全不可预测的。

超长期增长在现实中几乎无法实现的最后一个原因是,几乎没有人能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对这些钱分文不动,当你的资产上涨,你的消费观念很可能也会上涨。尤其是当股市处在牛市的时候,大部分人会出售一部分股票用以消费。正如增长会被复利放大,消费也会被复利放大。每年取出一部分会对最终的总收益产生巨大的影响。更何况很多人需要依靠这些钱作为退休基金。

学习金融市场的知识没有尽头。金融市场不仅关于金融和商业,还关于我们的心理。我们很容易放大个人的投资经验,在牛市里赚钱的人会加倍肯定自己的眼观,但其实在牛市里,随便选什么股票都会赚钱。我无意否认这些投资者取得的结果,但是无法解释的成功是无法复制的,而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金融市场最根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