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马基雅维利》

《君主论》是马基雅维利在第一次政治失势之后献给佛罗伦萨新任君主美第奇家族的敲门砖,以期重新回到政坛。马基雅维利在书中裁剪了不少观点,以让这本书更有针对性,也更好地显示自己的政治智慧。回到马基雅维利生活的时代帮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基雅维利只是在回应时代的思潮。马基雅维利思想的开创性在于,他指出了人或者说政治中人性的真实样子,而不是人文主义传统中理想的样子,扎根于现实而不是寄望于理想是马基雅维利在其逝去五百年后仍然深具活力的原因。

read more

《脑海中的大象》社交中的隐藏动机

人类的动机是复杂的、多层次的,不承认人类隐藏的自私的动机而只承认那些亲社会性的动机是反人性的,在达成我们想要的目的是,同时兼顾这两种不同的动机也许才是更加聪明的选择,就像一场事先张扬的慈善晚宴,既可以达成慈善的目的,也可以让参与的人得到更多曝光从而更好展示他们关心慈善的社会形象。

read more

《西西弗神话》何为荒谬

西西弗可以认为自己做的是无用功,是永恒的折磨,他也可以认为每天推石头上山而并不气馁是对这一处境的对抗,当他怀着如此心情完成一天的工作,惩罚他的诸神是何等的气急败坏、甚至恼羞成怒,而想象着诸神反应的西西弗会感到快乐和自豪。加缪认为,正因为人生没有意义才赋予了我们创造各种意义的可能,人生充满荒谬,但是对抗荒谬本身也就成为人生的意义。

read more

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或者更加通俗的问法:人为什么活着?我们在各种场合、各种时刻,被别人问,被自己问起,却总是感到难以把握这个问题的实质,我们从直觉和常识的角度分析和理解,对问题中的关键:人生和意义,怀有模糊朴素的理解,却缺少精确和系统性。

read more

牛津通识读本系列《科学哲学》

《科学哲学》来自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丛书,这本书主要介绍科学哲学的基本思想。科学哲学分析各门学科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这本书有五个有趣的部分:第一是关于科学定义的讨论,第二是归纳法中存在的困难,第三是如何理解科学对世界的解释,第四是科学革命和演进的理论,第五是对科学的批判。

read more

《教父一》小说到电影的改编

麦克年轻的时候为什么会远离家族的生意?电影和小说的解释不同。电影里,最后一次和麦克谈话的时候,教父愧疚地表示,他对最终让麦克介入了家族生意感到遗憾。教父并不完全认同自己的事业,那种语气仿佛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过是第一代移民为了生存的权宜之计。他希望儿子可以上大学、参军、从政,从事被社会主流所接受的行业,成为光明世界里面受到瞩目的人物。这显然是一种更加正面的价值观念,也更容易令观众接受。

read more

《Bing Mortal》凡人皆有一死

年轻的读者们往往难以想象生命——主要是自己的生命——如何不可逆转地从健康走向衰弱。我们也许偶然生病难受,感叹一句生命如此宝贵。然而病好之后,就把这些感悟和对医院的记忆一同抛在脑后。病痛对我们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衰老则是更加遥远的未来。《Being Mortal》的价值就是用一个又一个例子,填补我们关于死亡想象的空白。在《Being Mortal》里,死亡不再是一种遥远的,带着哲学意味的概念。葛文德谈论衰老的具体过程:身体机能的衰退,意料之外的跌倒,坐进轮椅,被人推进养老院,过上进食如厕洗澡都需要人辅助的日子,那绝对不是令人憧憬的画面。

read more

《以利为利》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

国企破产和现代化改革、设立股票交易所、建立现代金融体系等改革,都对中国当代的经济面貌影响重大。这其中,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又尤为重要。中国今天的许多宏观经济现状:土地财政、基础设施建设驱动的经济增长、国家层面的转移支付等等都可以从这次改革中找到历史源头。周飞舟的这本《以利为利:财政关系与地方政府行为》详细介绍了分税制改革的前因后果。作者分析了财政制度改革如何改变地方政府的激励和行为模式,并最终影响经济模式。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当代经济史的读者这是一本极好的入门读物。

read more

《1973年的弹子球》孤独的外壳

村上的小说里的主人公一直有自我封闭和陷入孤独的倾向,回头看去,这样的特色早在他的前几部作品里就出现了。《挪威的森林》里的渡边,《海边的卡夫卡》里的田村卡夫卡,本书中的我和鼠,这些人都喜欢孤独,他们对世界缺少欲望,除了生活下去,没有一丁点想要取得世俗成功的想法。《弹子球》里的我毕业后和朋友开了一家翻译事务所,生意做得有模有样,钱也赚得不少,但也仅此而已,开拓事业或者享受物质的欲望似乎都不存在于我身上。

read more

从小说《芳华》到电影《芳华》

冯小刚当然可以说《芳华》是他对青春的美好回忆,但是你很难不感到那是被过分美化、离真实太遥远的青春。电影芳华再现了那个黄金年代,给往事增添了许多美感,但也让人物塑造少了深度。原著小说里,中年的刘峰和萧穗子相聚,萧穗子给刘峰看林丁丁的照片,被刘峰拒绝,他宁愿林丁丁永远是记忆中心动的模样。芳华电影的视角与此类似,已经逝去的青春和从未得到的美好都让人叹惋,但沉醉在个人回忆里难免让电影失去打动更多人的力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