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价值判断,也就是估量决策带来的每一种可能后果的价值,第二步是估算每种结果可能出现的概率,最后得出决策带来的期望收益。通过分析每种决策带来的期望收益即可形成决策的有效依据。然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显示,人们在决策上存在一些固有的偏差。
人在决策的时候,尤其是涉及到金钱相关的决策的时候有两种特别的效应:
主观效用:即我们赋予钱财的价值,与钱财的面值并不成线性关系。
情景:
- A: 100%概率获得100万
- B: 50%概率获得250万
人们会倾向于选择A,虽然B的期望值是125万。因为对人们来说,100万和125万其实没有多大的差别。
主观效用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损失部分更为陡峭,也就是说,人们对损失比对收益更为敏感。
情景:
- A:50%的可能获得10美元,50%的机会损失10美元
- B:不会发生任何事情
人们会倾向于选择B,因为他们把损失10美元看得终于获得10美元,因此选择A的期望价值是小于0的。
人们决策偏差的第二个效应是主观概率效应。
主观概率:相比于高概率事件,人们过于重视概率非常低的事件。
情景:
- A: 1% 的机会获得400 美元
- B: 2% 的机会获得200 美元
人们可能会更倾向于选择A,因为1%的概率并不等于2%概率的一般,在人们的主观判断中,1%的概率的权重高于2%的一半。
另一个决策的效应是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人们的决策随着他们对自己在效用曲线中的位置的感知而变化。
情景:一个人必须购买15美元和125美元的东西
- A:一个商店对于15美元的东西有5美元的折扣
- B:一个商店对于125美元的东西有125美元的折扣
人们更倾向于选择A,虽然都是5美元的折扣,但人们此时在效用曲线的不同位置,因为效用递减原则,15美元和10美元之间的差异大于125美元和120美元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