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一直猴子放在打印机前,给它无限的时间和无限的打印纸,总有一点它可以打出莎士比亚的名著。
这是无限猴子打印定理的一种表述。这个定理来自概率论中关于零一定理的阐述,即有些事情不是一定会发生就是一定不会发生。但从另一个角度,它也暗含了语言的两种基本性质:生成性和规则性。
语言的生成性是指,任何语言可以通过组合基本的语言要素,生成无限多的话语。
猴子可以通过随机敲击键盘除了可能写出莎士比亚的名著,还可能写出我们从未见过的竞猜著作。但并不是猴子打出的所有字符组合都可以被人阅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猴子打出来的都是毫无意义的词语和句子,这是语言中规则性的约束决定的。
语言的规则性是说,语言具有一定的语法,句法,发音规则。不符合这些规则的就不能被视作一种合规的语言。
我们学习语言很大一部分都是在了解语言的规则性:那种表述是正确的,那种表述是错误的,
语言的作用如此重要,以至于说人类因为有了语言才成为人类的一点都不过分。我们在意识中进行的思维活动大部分都是依靠语言进行的,我们的描述,推理,决策过程都高度依赖语言。
那么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如何?行为主义者认为思维就是不发出声音的语言。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语言虽然强烈地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思维方式,但思维并不是语言。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个人体验可以证明思维不一定必须借助语言发生。比如我们在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判断,是来不及借助语言来进行的。但是证明思维可以不通过语言进行的难点在于,如果没有语言,我们无法向外界传达我们思维的过程,也就无法证明我们的思维不通过语言发生,也就是说,语言几乎是我们与外界交流一的唯一工具了。
几乎每个人都掌握一门母语,有很多人还掌握一门或者多门外语。然而我们常常疑惑:为什么小孩子可以轻松将一门外语学习到母语的水平,而年龄稍大的孩子和成年人学习母语和外语的成果差异如此巨大?是因为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的问题还是因为神经结果随着年龄变化不再适用于学习新语言?
一般来说,成年人学习外语的速度往往比儿童学习母语时的速度快,但在最终学习的成功性上不如儿童。
儿童在进入学校之前一般不会得到有效的母语学习指导,他们更多的是通过重复模仿和纠正来学习。但他们的学习成果已经足够让人惊叹:这个时期的儿童们也许还不具备很多知识,但他们通常已经具备流利的语言能力,可以掌握数量庞大的语言要素和隐藏在其后数量更加可观的语言规则。成年人或者较大的儿童学习外语的时候,已经具备了相当完备的思维能力,他们通常能较快的掌握语言的规则。但最终在语言表现上不如儿童。
我们可以将语言的学习成果分为三个层次:语义,句法和语音。
我们通常的感受是,有许多成年人可以熟练的通过外语表达自己的思维,但在表达的细节和准确性上有一些问题,而在语音方面表现最差。研究的证据显示,学习外语一个较为重要的时期是2到12岁,在这个年龄段内,儿童学习外语的成功程度与学习年龄相关,而年龄效应在上面提到的三个方面依次增强。
关于语言我们有无穷多的问题,语言的产生,语言和文化的相互作用,语言在个体心理层面的呈现等等。每一个问题都让人着迷。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发现我们关于语言所知甚少,而那些才是真正让人心驰神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