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在英国的成功引起了各个国家的注意,各国纷纷进口机械技术并派学生到英国留学。英国的机械并没有用多久就传遍了全世界各地,按照当时的传播速度,在19世纪末的时候全世界其他地区应该逐步实现了工业化,收入也会逐步上升。但实际上,无论是从人均GDP还是从这些地区在全球生产中所占的份额来看,世界各地的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不断扩大。历史学家称这个现象为大分流。然而为什么这样的大分流在工业革命后期到现代仍然一直存在?甚至为什么会不断扩大?

工业革命带来了两个最主要的变化: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货物运输成本的降低。在中世界的欧洲,信息的传播速度大约在1英里每小时,随着电报等现代通讯工具的发明,信息的传播速度得到了显著提升。货物运输的成本是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而进步的,早期的蒸汽船成本较高只能用于匀速附加值较高的货物,随着螺旋推进器、铁船体、蒸汽军机和密封舱的发明,蒸汽船的体积、速度、耗煤量等都大幅下降。这两项变化促进了信息、技术在全世界的传播。但是从1800年开始世界上很多地区人均收入不仅没有进步甚至在下降,这些地区在全世界生产和收入中的比重也在下降。为何会发生这种情况?

人均收入的差异可以近似分为三个部分:平均资本收入差异,平均土地收入差异和效率差异。我们通过之前的讨论已经知道,效率的差异是人均收入差异的最终解释。为什么效率会出现如此之大的差异呢?如果仅仅观察每个物质资本的产出,我们发现贫穷国家和富裕国家的生产率是相似的,也就是说机器得到了有效利用。但是按照每个工人的产出来看,贫穷国家的人均产出要低得多。

贫穷国家的人力资源成本较为便宜,其他的资源成本例如能源价格,机械的购买成本等都与其他富裕国家相差不大。另外,在贫穷国家往往没有对工人工作时间设置保护性限制,更长的工作时间将更加降低制造成本因为可以减少及其的闲置时间。设想中这些国家应该可以轻易通过巨大的人力成本优势占据很多生产制造行业。但是实际情况却于此不同,经过人工工资全世界最贵,美国的大部分消费品仍然依靠自主制造。我们研究之后发现,贫穷国家的工人质量较低,比如每个工人可以照管的范围更小,需要更多的主管来进行管理。过多的工人实际上降低了人均产出,最终也拉低了人均收入。贫穷国家出现超额雇佣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力资本较便宜,在质量较低的情况下雇主倾向于雇佣更多人来使机械和其他资本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

贫穷国家的劳动力素质较低,很大程度上和该地区的社会习俗有关,比如很多地区存在较为严重的旷工现象,工人在领到薪水或者节假日期间旷工。另外,随着现代分工的进一步精细化,对于生产线的容错性越来越小,素质较低的劳动力可能导致生产错误率较高,也进一步抵消了其较低的成本,这也导致很多地区虽然存在廉价的劳动力但是总体回报上看仍然不具有竞争力。